想要做好老年人能力評估工作!應該這么做(速戳→)73
我國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(zhàn),老年人口基數大,養(yǎng)老服務資源緊缺且分配不均。在推進養(yǎng)老服務業(yè)健康發(fā)展的過程中,標準化老年人能力評估,作為第一步,為養(yǎng)老機構準確量化老年人真正需求與合理配置養(yǎng)老服務資源提供了依據,是實現合理化,規(guī)范化提供養(yǎng)老服務的基礎。 如何順利進行老年人能力評估? 評估過程中遇到意外情況如何應對? 評估結束后如何處理評估結果? 老年人能力評估過程中應注意哪些事項? 一、 評估開始前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(最多60個字)編輯 1. 與委托方達到一致意見,評估員保持信息通暢,帶齊用物監(jiān)護人或照護人在現場 2. 出示證件,說明評估目的,取得配合 3. 檢查輔助工具及場所,確保安全無誤 4. 有精神疾病或暴力傾向者,不貿然前往,與所在街道或機構溝通,求且相關人員陪同前往 二、評估過程中 1. 保證安全,當場自主完成,不可勉強:無法當場示范評估動作者可根據經驗判斷,當場示范動作與平時不符時,須在“特殊事項記錄單”中詳細寫明 2. 直接觀察居住環(huán)境,直接詢問陪同人員:有條件時可要求老人提供其他參考資料,綜合所見所聞完成評估 3. 評估表單不可涂改:評估項目用鉛筆標識,出現界限值(兩名評估員意見不一致)時兩名評估員進行復評 4. 對提供的信息存在異議或提供的信息不真實時:與家屬或照護者分別溝通,耐心說明相關政策及利害,不當眾多人討論,必要時在“特殊事項記錄單”中注明 5. 發(fā)現老人有跌倒、噎食、走失、自殺風險時:告知家人或照護者,加強防范措施,避免意外發(fā)生,并在“評估補充說明”中如實進行備注說明 6. 若老人在生病期間:要在“特殊事項記錄單”中如實備注說明,同時與照護人員保持聯(lián)系,老人痊愈后一個月進行評估,盡可能不在老人有病或住院期間評估 7. 發(fā)現老人受到虐待、漠視或有急性病癥:應第一時間通知相關負責單位(如養(yǎng)老機構、社區(qū)負責人等),以保證情況能得到及時解決,并在“特殊事項記錄單”中備注說明 同一指標內的邏輯校正: 1. 若“洗澡”判定為5分,則“修飾”“穿衣”“如廁”則不能判定為0分 2. 若“如廁”判斷為0分,則“床椅轉移”不能判定為15分 3. 若“床椅轉移”判定為0分,則“平地行走”不能判定為15分,“上下樓梯”不能判定為10分 4. 若“平地行走”判定為0分、5分或10分,則“上下樓梯”不能判定為10分 5. 若“意識水平”判定為2分,則“溝通交流”不能判定為0分 6. 若“時間/空間定向”判定為4分,或“人物定向”判定為4分,“社會交往能力”不能判定為0分 不同指標內的邏輯校正: 1. 若一級指標“精神狀態(tài)”評估表中“抑郁癥狀"判定為1分,則一級指標“社會參與能力”評估表中“社會交往能力”不能評為0分 2. 若一級指標“感知覺與溝通能力"中"溝通交流“判定為3分,則一級指標“社會參與能力"中“社會交往能力”不能判定為0分或1分 集中評估情況處理: 1. 不固定類型老人分開評估 2. 精神疾病老人單獨評估 3. 不得告知老人評估結果 三、 詢問時 1. 禮貌得體,聲音洪亮,發(fā)音清晰,語速適當:使用老人容易理解的詞進行詢問,盡可能不使用專業(yè)術語及縮略語 2. 老人在回答緩慢時,不要催促、不強迫、不誘導,耐心聆聽 3. 要避免涉及不該了解的隱私話題,也要掌握主動權避免脫離評估話題 4. 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實際情況,結合肢體語言、文字書寫等多種形式循循善誘,營造輕松的評估氛圍 5. 評估員可根據實際情況決定評估項目的詢問順序,并沒有硬性要求必須按照評估表順序照本宣科 四、評估結束后 1. 確定評估項目完成,結果無誤:2名評估員、老人及陪同人員簽字,不會簽字者,按手印 2. 為每位被評估的老人拍照,并設有編碼,與紙質編碼一致,便于復核及留取資料 老年人能力評估過程中遇突發(fā)情況怎么辦? 1.老人或家屬要求更換評估對象怎么辦? 不能直接拒絕也不能自做主張同意更換評估對象,將需要更換的需求登記記錄,待評估完成后將情況反應給上級,對原評估對象進行如實評估。 2. 評估過程中老人不配合怎么辦? 老人不配合情況: 1. 不理解評估對老人有何意義,造成不配合,需要為家屬和老人講解政策以及評估對老人的有益之處 2. 害怕自己被評估后送進養(yǎng)老院,造成不配合,因老人觀念中的養(yǎng)老院是臟亂差,可以給老人看看現在養(yǎng)老院的照片或實地參觀 3. 評估過程中遇到有暴力傾向老人怎么辦? 1. 安排有經驗的評估員進行評估 2. 在家屬或相關人員陪同下進行評估 3. 發(fā)現有暴力行為,及時終止評估 4. 評估過程中遇到老人家屬吵鬧怎么辦? 跟家屬講道理,收集信息是為了更準確的評估結果,為老人提供適合的服務 5. 告知評估結果后老人家屬要求降低或提升護理等級怎么辦? 首先要解釋評估結果的重要性,如果家屬執(zhí)意要改,那么,入住養(yǎng)老機構時降低或提升護理等級,簽署協(xié)議時均按照收費標準填寫護理等級,以防止因此產生的法律風險 6. 家屬或者老人隱瞞病情怎么辦? 1. 細心觀察發(fā)現老人的病情情況 2. 試住期間跟蹤記錄,發(fā)現問題 7. 評估過程中老人突發(fā)疾病怎么辦? 1. 事先準備急救設備及藥品等,以便突發(fā)疾病時使用 2. 事先告知不適合評估的情況 老年人能力評估完成后,怎樣給老人制定個性化照護計劃? 養(yǎng)老機構開展老年人能力評估活動不是目的,而通過老年人能力評估活動獲取為老人制定個性化照護計劃的依據,如何通過得到的數據更好的服務老人? 一、 評估(收集資料)進行分類 評估(收集資料): 1. 綜合性健康評估:適用于老人首次入住或滿年復評,為其他評估類型提供基線信息 2. 簡化性健康評估:適用于日常,可發(fā)生變化、新的體征和不良情緒 3. 針對問題型健康評估:可以發(fā)現潛在的健康問題,適用于養(yǎng)老機構日常健康管理 4. 特殊人群的專業(yè)評估:不是常規(guī)的評估,由綜合評估結果觸發(fā),如老人有跌倒、噎食風險等 分類: 1. 主觀資料:由老人自由提出的狀況,如頭疼、肚子疼等 2. 客觀資料:使用專業(yè)設備測量得出的結果,如體溫升高等 二、 分析資料,做出護理診斷,確定護理問題 1. 健康:現有問題及潛在風險是什么 2. 日常生活: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3. 營養(yǎng):營養(yǎng)狀況、包含禁忌、需關注的問題 4. 康復:存在的各種康復問題,如使用某種護理方法減少噎食發(fā)生等 5. 文化娛樂:文化程度、性格、愛好、參與活動能力和積極性 6. 精神問題:存在的心理問題 三、 制定照護計劃 a) 照護計劃分類: 1. 居家照護計劃 2. 機構照護計劃:入院照護計劃、院內照護計劃、出院照護計劃 b) 排序原則: 1. 首優(yōu):直接或間接威脅生命的問題 2. 中優(yōu):能夠導致身體上的不健康或情緒變化的問題 3. 次優(yōu):一般問題 c) 制定照護計劃目標,即護理措施要達到的效果: 注意事項: 1. 目標是照護活動的結果,而非照護活動本身 2. 目標應具有明確的針對性 3. 目標要切實可行,屬于護理工作范疇 4. 目標與醫(yī)療工作相協(xié)調 5. 目標應具體、可評價、可測量 6. 目標必須有據可依 制定或選擇照護措施: 1. 必須有一定的理論依據 2. 護理措施應針對性,明確、具體、全面 3. 應切實可行,因人而異 4. 保證長者安全,長者及家屬樂于接受 5. 鼓勵長者及家屬參與制定護理措施 四、 照護計劃制定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案 1. 如何確定患有認知癥長者服務需求? 細心觀察長者的問題,分析是否有某種服務需求,在護理過程中不斷調整護理計劃 2. 長者與家屬意見不統(tǒng)一? 家屬與長者細致溝通,工作人員進行協(xié)調 3. 長者無法表達自己的服務需求 通過觀察分析長者的服務需求 4. 長者與家屬對照護計劃或護理診斷不認可 到醫(yī)療機構由專業(yè)人員診斷,得到結果 |